当标榜年轻的“80后“艺术家进入到一个代际更替的尴尬时段,他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让“年轻”蜕变为“成熟”的心理准备? 2020年,最年轻的“80后”也已三十而立,最年长的则率先步入不惑之年。十年前,我们讨论“80后”艺术家闪耀登场;十年后,我们试图撕掉一些虚无的标签,用249个个体数据拼凑出他们事业和生活的基本面。 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又赶上了“二胎开放”政策,赶上了大学扩招又赶上了楼市飙涨,在享受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感受到物欲横流的“80后”,或许是最具有“改革开放色彩”的一代人,理想和生活在他们身上形成了特殊的张力。 每一代人都是特殊的一代。如此看来,“80后”艺术家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艺术只跟时代相关,而一个时代同时存在着不同代际的艺术家。所有艺术家都在处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这份调查报告只是粗浅和片面地勾勒“80后”艺术家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个时代的问题。 感谢参与本次调研的249位80后艺术家! 学院让艺术成为手艺 当代艺术的悖论却是破坏专业性 90.32% 来自专业美术院校 虽然艺术不可教,但从大概率来看,专业美术院校还是盛产艺术家的地方。 “80后”艺术家们的学历普遍不低,约50%的学历在硕士及硕士以上,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5.24%。不过也有2.02%受访者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尽管 学历与创造力之间并无绝对的关联。 艺术成为分门别类的专业,艺术家也是学院“车间”生产的产品。学院让艺术成为手艺,而当代艺术本身的悖论却是破坏这种专业性。想到很多人看毕业展时的感受: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学历高低似乎与艺术家的创造力成反比。 ▽ 是否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 ▽ 学历 16.94% “海归”少数派 当代艺术是西方话语逻辑下的产物,留学西方或许是年轻人深入腹地的“一探究竟”,亦或许是摸索成功捷径的“垫脚石”。比起20世纪初的留法、20世纪末的留美,“80后”艺术家的留学选择少了些许群体性文化症候。 调查显示,在本土受教育的艺术家仍占80%以上,有“海归”背景的艺术家不到两成。在出国留学区域的选择上,现当代艺术的摇篮欧洲是首选,占11.69%,远大于北美和亚洲。 “海归”标签意味着开阔的眼界、语言等优势。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本土”和“海归”已处在相对平行的位置,两者的差异性正日益缩小。创作本身依旧是衡量他们优秀与否的最终标准。 ▽ 留学经历 80% 可能要靠实时翻译设备来拯救 外语水平如何?这个问题的设置本身就颇有意味,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外语变成了横梗在艺术家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坎。 深陷英语应试教育泥潭中的“80后”们,大多数停留在简单交流层面,甚至有近两成的艺术家表示自己无法交流。“本土”艺术家们想要真正实现“同步”,恐怕还得先过语言这关。不过,未来实时翻译设备的普及,或许可以拯救外语不怎么好的大多数艺术家们! ▽ 外语水平 职业化进阶 65% 起步于金融危机后 尽管用“80、90”这样的群体指称简单而庸俗,但代际是任何领域都存在的。不断追求蓝筹股的商业逻辑,让资本在艺术领域一茬接着一茬地收割着年轻的“韭菜”。 249位受访者中,出生于1980-1984年的艺术家数量略多于1985-1989年。入行10年以上的超过3成,这部分出道较早的艺术家,可能享受过牛市的福利,也亲历了金融危机后的市场滑坡。而更多入行不足10年的“80后”们,他们出道即踏入市场冷静期,恐怕难以体会颜料未干就被藏家买走的滋味了。 ▽ 年龄分布 ▽ 入行年数 59.27% 从事绘画的大多数 虽然“绘画已死”的言论盛传,它却用数据力证:从事绘画的艺术家仍占大多数。但是想要在绘画上有所突破,无疑阻力重重。刘野曾经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画画就像在干毛巾上拧出水。 尽管“80后画家”占了近6成,但从事“非绘画”的艺术家超过40%的比重已不算低。他们在材料的选择上更趋向自由,不拘泥于某一种媒介,“综合媒介”的比重甚至超过其它单一媒介分类。 ▽ 创作媒介 7:3 女性艺术家道阻且长 男女地位平等了,但从事艺术的男女比例并不对等,“80后”从事艺术创作的女艺术家仅占31.05%。对于她们来说,艺术家之路道阻且长。除了生儿育女等因素,还有许多隐形障碍。比如有藏家考虑到投资回报问题,担心女艺术家职业道路中断,而更青睐男性艺术家作品。有报道称,无论是蓝筹还是中小型画廊,他们所代理的女艺术家数量都远不及男性,甚至更倾向培养20-35岁之间的年轻女艺术家。所以当卓纳画廊在2019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呈现了超过30%的女艺术家作品时,人们已经在为这个数字欢呼了。 ▽ 性别比重 65% 有长期合作的代理画廊 ”80后“艺术家的职业成长轨迹几乎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同步,这也为他们制造了更多与商业无缝对接的机会。65%的艺术家都有长期合作的代理画廊,与画廊保持着密切的互动。22.58%的艺术家与画廊维持了5年以上稳定合作关系。 不进入画廊体系,艺术家的事业可能举步维艰。也有人认为现代商业资本的嗅觉足够灵敏,而媒体的发达也几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凡高式的悲剧与传奇不会在当代发生。不管怎样,”80后“艺术家已身处商业的浪潮中,有一点可以肯定,艺术的价值不可能在作品产生时就一览无遗。而画廊和拍卖体系无非是要让艺术的价值变成这一览无遗的曲线。 ▽ 有无长期合作的代理画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