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珍藏映初心——中共一大纪念馆征集、保护、研究党史文物的故事中共一大纪念馆中,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们能够展现于世人面前,也是来之不易,背后凝聚着一代代文博人的奉献和智慧。名列前茅的馆藏 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有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档案史料,光文物就有近5万件/套,革命文物升级方面在国内同类行业当中名列前茅 。 从1951年寻找中共一大会址,1952年正式建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六十几年时间里,一大会址是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有12万件/套文物藏品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大量档案史料,光文物就有近5万件/套,在革命文物收藏方面是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这也是我们文物征集保管工作者的心血和努力,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筚路蓝缕的奋斗,才达到了现在比较丰富的馆藏,非常不容易。”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主任、研究馆员徐云根说。 徐云根1988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文博行业,成为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党史研究专家,也见证了文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一大纪念馆的发展变迁。 纪念馆的业务工作主要有征集保管、学术研究和展览陈列三部分。徐云根文物征集保管工作做了将近20年,学术研究和展陈工作做了十几年。他说:“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和文博相关的业务工作都从事过,也了解其中每一种工作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的甘苦,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收获。” 当捐赠者的朋友 长期以来一直和革命先烈的后人保持联系,不断反复地去做思想工作,告知保存在纪念馆里面比保存在家里更有意义,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文物是一个纪念馆或博物馆的立身之本,也是发展基础。文物征集保管工作是纪念馆最基础的工作,如果没有文物,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纪念馆或博物馆就不可能长久持续发展,只能热闹一时。 徐云根介绍,以前一些老同志为了增加一件文物藏品,要到捐赠人家里跑几十次,锲而不舍地做工作交朋友谈心,去打动他们。因为有些文物寄托着收藏者对亲人的思念或对于某件事情的纪念,所以收藏者感情很深,有时舍不得拿出来,征集人员就要不断反复地去做思想工作,会告诉他们,保存在纪念馆里面比保存在家里更有意义,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征集人员会向收藏者解释,因为纪念馆有恒温恒湿库房,你们家里没有这个条件,而且如果保存在家里,只是你自己在思念,但是放到纪念馆可以让广大群众一起来学习来瞻仰,来了解英雄事迹或者了解文物背后的重大事件和感人故事,意义是不同的。 现在正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展出的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原谱,是已经过世的征集人员陈绍康生前征集来的。他曾在《三访贺绿汀》的文章中详细记述了1961年至1990年30年间,他为征集革命文物曾先后三次拜访音乐家贺绿汀。在泰安路上的一幢旧式楼房里,贺绿汀捐出了《游击队之歌》原谱、抗战时期延安中华大药厂出品的退热针剂和一条在延安时组织上发的羊毛毯。纪念馆还特地买了一条新的羊毛毯赠给捐献者贺绿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