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在一家书画艺术会馆里看到,在馆里的显要位置,悬挂着一幅国内某知名画家的《后赤壁图》。据介绍,此画乃作者亲笔所绘,赠送给该艺术会馆的。可让笔者颇为疑惑的是,该幅作品在近年的某场拍卖会上出现过,而且还拍出了不菲的价格,网上也有流传相关的图片和报道,根据报道,仅此一件。但按照艺术会馆负责人的说法,此画从一诞生就直接到他手上了,来源可靠,中间并无其他流传过程。究竟是“李逵”还是“李鬼”,在笔者的再三求证下,会馆负责人终于吐露实情,这幅画乃是那幅上拍作品的“双胞胎”,当时无缘拍得,便找到了原作者,做了很多工作。画家依样画葫芦又重新画了一幅给他。谜底揭开,个中实情却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所谓书画“多胞胎”,是艺术市场和鉴定界约定俗成的一个俗语,具体指几幅基本上一模一样的书画作品。查阅近年来见诸公开的报道,书画市场出现“多胞胎”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在西泠印社2011年秋拍中,知名画家于非闇的《耄耋图》镜片,估价5万至7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40.32万元;而就在2010年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也有一幅于非闇的《耄耋图》,估价3.6万至4.6万元,成交价为12.3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