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保守与开新,对其绘画的影响 - 时实新闻 藏品登记网
官方微信

藏品登记网

藏品登记网 首页 新闻资讯 时实新闻 查看内容

文化艺术:保守与开新,对其绘画的影响

2021-8-6 14:39| 发布者:admin01| 查看:980| 评论:0

摘要:文化艺术:保守与开新,对其绘画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变革。时代画风的转变不是偶然的,它是文化发展所造就的。艺术无论何种类型,都是人类创造的审美文化形式。—个历史时期 ...

文化艺术:保守与开新,对其绘画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变革。时代画风的转变不是偶然的,它是文化发展所造就的。艺术无论何种类型,都是人类创造的审美文化形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乃是此时期艺术现象得以生存和滋长的社会土壤。明清之际的文化,经历着复古与新变、保守与开新的转变。

       体现在绘画上,这种复古与新变、保守与开新的变化,指晚明画风经历着由摹古画风,向个性化、世俗化画风的嬗变,同时也指晚明绘画在经历明末清初,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之后,画风由保守到开新的转变等。明清之际文化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新变

       每一个历史时期绘画成就的取得和画风特色的形成,也都与他们所师承的画家画风具有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说明自古以来绘画都比较注重师徒授受,注重绘画风格特点的传承与延续。明清之际地缘画风的有序传承,使中国绘画的发展总体呈现多样统一。

       纷繁而不杂乱,持续渐进源远流长,也正是这种代际传承,才使得中国画坛呈现多元而丰富,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清初时形成了两股势力:一是以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翬、吴历、恽寿平为代表,重仿古之风的正统画派,其理论依据是理、气、趣,强调文人法格和笔墨精神。


       另一种是以四僧即髡残、朱耷、渐江、石涛为代表,重革新之风的野逸画派,理论依据是师法自然,强调变通自然与造物同工。北方地区主要以京畿地区的宫廷画风为主,其画风继承宋、明传统“院体”画风,清初“四王”画风又受到董其昌绘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崇尚传统,强调笔墨之变,表现安静样和的精神境界,具有复古主义的画风。

       对于南方地区,明清之际的各地缘画派,整体来说对该时期以“四僧”为代表的画派画风,主要传承“元四家”传统,尤其是愧瑰,他的笔墨技法及画风对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画坛影响最大。明清之际表现出来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主体画风,是由于它们生长在明清之际复杂的环境中。

       绘画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和其他文化一样,呈现出传统与变革的不同风貌。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之际时期是一段极度混乱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各种新因素不断涌现,呈现一种新旧因素杂糅的趋势。该时期明帝国内忧外患,国事衰微,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里,文化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大放异彩,推陈出新,出现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期,新的哲学观、美学观都呈现其他历史时段,没有出现过的鲜明的时代特色。明清之际历史变迁、时代更替,中国绘画的多元化发展、笔墨情趣的革新,以及西洋画风的传入,使明末清初的绘画艺术呈现强大的新生力量和丰富性。

       造就此时期中国绘画的繁荣,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明清之际社会面貌,在当时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得以充分体现。晚明时期开始,反映市民阶层广大民众生活的思想情绪和审美情趣,成为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的主体特色。同时明清之际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以及绘画风格在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生明显变化。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绘画交易,促使绘画风格呈现商业化、世俗化特色。晚明时期商业繁荣,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兴盛,各种艺术发展强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的萌芽,江南地区强大的文人画群体对社会影响很大,他们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整个市民阶层、平民百姓的审美取向。


       高雅艺术与市民艺术不断融合。可以说明清之际的文化艺术具有很大程度的商业性特点,当时的商业精神已逐步潜浸在文化艺术领域,主要表现在商业活动与艺术文化的普遍联系,以及士人与平民百姓的审美趣味的趋同。艺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文人出于盈利而创作大量作品,体现出商业精神在经济发达地区强大的影响力。

       市民的审美取向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环境中滋生成长,审美趣味不断世俗化、商业化。然而审美趣味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必然影响其画风的变化,加之统治阶级的腐朽奢侈,致使晚明的整个社会奢靡成风,纵情享乐,艺术领域的审美趣味由高雅庄重向雅俗共赏变化,绘画逐渐趋于世俗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